作為交通運輸部和云南省政府的“重點工程”,新楚大高速公路位于云南西部地區,是連接滇中滇西的大動脈,云南交投集團公路建設有限公司負責一、四、五、六標段的建設。
五年多來,無論烈日當空,還是風雨泥濘,成千上萬的建設者始終夜以繼日地奮戰。2022年3月31日,他們迎來了自己值得驕傲的作品,新楚大高速建成通車。
· 九頂山隧道 ·——“死里逃生”的堅守
九頂山隧道為新楚大高速公路的重要控制性工程,隧道左幅長7597米,右幅長7560米,設斜井一處,長1450米。這段6分鐘的路程,800多人,1800多天的堅守,留下了一段動人的樂章。
“突泥涌水”這是所有干隧道的人的噩夢,它是高風險,強破壞的一種災害,它帶來的危害是難以用語言形容的,它雖然難見,但在九頂山隧道它卻像“家常便飯”。九頂山隧道在施工過程中突泥涌水、大大小小的垮塌實屬過于頻繁。其中特大型“突泥涌水”在隧道左幅就“光顧”了三次。最大的一次發生在2017年7月27日-2017年8月10日期間,隧道左幅ZK281+940位置發生間歇性涌水8次,最大的一次持續時間20分鐘,出水量28000方,突泥量27000方。導致已經掘進 400 多米的隧道有 200 多米被泥漿砂石掩蓋。本以為會有很多人離開,畢竟人都有害怕的本能,可是最后卻只有小部分人選擇了離開,大多數人依舊選擇留下來繼續戰斗。
“我一定會堅守住九頂山,作為隊長我如果這樣就跑了我就成了狗熊!”施工隊隊長吳兆龍沒有被嚇退,堅持留在了九頂山施工。事件發生時,他和值班老葉進洞查看情況時,突如其來的突泥涌水讓他們與死神擦肩而過,吳兆龍被掌子面噴出泥漿沖到了輸送泵下卡住,肋骨斷了兩根,值班老葉也被蓋在泥漿下,昏了過去。兩人被救出之后值班老葉就離開了九頂山,吳兆龍感慨道:“這是人之常情,是個人都會害怕。被泥漿蓋住的那一刻,時間都仿佛停止了,頭腦一片空白。”但是吳兆龍卻選擇了留下,從那次以后每年7月27日就成了他的第二個生日,紀念他重獲新生。
在九頂山隧道建設的過程中,開挖斷面大、圍巖穩定性較差,風化層裂隙發育,出口端近300米范圍碎石狀松散結構體為砂巖、頁巖及輝巖等多種巖體分層或夾雜共存,出水量大(最大每小時1800立方米),而一旦遇水,便成為軟弱泥漿,自穩能力極差,其地形、地質條件之復雜集我國滇西高原山區高速公路之大成,建設條件之艱、難、險居我國公路隧道之最,屬高風險等級隧道。擋在他們面前的,是“斷裂帶,巖溶、斷層破碎帶、地下水發育”的巨大挑戰,是“國內最大跨度公路隧道挑頂施工”的現實難題。年輕的團隊始終堅守,一次次攻關,一次次成功,一次次獲得喜悅。“2017年,8月,研發的“隧道收縮型臺架施工工法關鍵技術”,被云南省交通運輸廳確認為“科學技術成果”,同時向國家專利局成功申請實用新型專利技術”;“2018年,11月,楚大5標獲評“2018年度全國交通行業五星級現場”;“2020年4月3日,成功完成國內首項最大跨度、最大斷面三車道公路隧道挑頂工程”;“2021年4月20日,歷經千難萬險,九頂山隧道右幅順利貫通”;“2021年7月1日,歷經千難萬險,九頂山隧道左幅順利貫通,隧道實現全線貫通”;“2022年3月3日,歷經千難萬險,九頂山隧道實現‘零’事故的安全生產”,新楚大高速公路順利通車”。
五年,光陰彈指一揮間,飽含著刻骨銘心的艱難險阻,醞釀著回味無窮的成功喜悅,洋溢著永不干涸的激情澎湃。
· 哨房丫口隧道 ·——一波三折的復工
楚大1標段主要控制性工程是哨房丫口隧道,位于楚雄祿豐縣與牟定縣交界處,工程地質條件復雜,處于典型的滇中紅層地區,以強風化砂巖、泥巖以及強風化泥質砂巖為主,且圍巖破碎,節理發育,地下水豐富,隧道下穿兩個水庫,給施工帶來了極大困難,在施工初期便遇到了支護崩塌、突泥。
為了加快建設進度,項目伊始,項目部就第一時間便安排技術員進行踏勘和復測,組織編制施工方案和規劃進場道路;同步安排人員與地方政府協調溝通,請求給予協助改線段紅線用地征用工作,僅僅用了3天的時間就完成了改線段2.5公里的永久用地和便道等臨時用地的征用手續;積極組織征地拆遷、導線復測、勞務招募。為能及時掌控隧道施工進展和方便隨時觀測隧道施工變化,項目部管理人員幾乎“住進”了隧道施工現場,他們經常半夜巡視隧道,觀察隧道掘進過程,比對洞渣和巖層情況是否和地質超前預報相符,以便在第一時間上報并獲取施工方案,日日夜夜堅守在哨房丫口隧道進、出口,與職民工同吃同住,不分白晝地奔走在隧道里,解決了隧道施工中一個又一個困難,項目人員積極總結經驗,創新施工方法,形成了滇中紅層軟弱圍巖大斷面速調施工工法一篇,并在施工中加以應用,在施工進度、安全、質量方面,取得了很好的效果。
“是刀山也得上,是火海也得下,只要天上不下刀子就得干”。2020年7月,正值雨季高峰期,雨一直下,使施工難上加難,7月6日晚,下了整整一晚上的雨,7日還是沒有停下來的意思,樁基砼澆筑迫在眉睫,便道泥濘,砼送不上去成為一大難題。項目負責人張永建動員項目部全體人員投入戰斗,立即組織挖機、裝載機到場,就靠挖機推、裝載機拉,1米1米地往前走,將所有砼運到施工現場。在施工過程中,由于電力專線架設時間較久,一遇雷雨天氣,經常發生故障停電,為了解決這一問題,項目參建人員經常沿施工專線步行逐一排查,清樹障,查故障,安排人更換雷擊穿的瓷瓶,有效地排除了用電故障,為施工提供了堅強的后盾,施工現場基本都是處于燈火通明的景象,大家都在抓緊一分一秒的時間搶工期。
“那段時間我們都是能在掌子面堅持多久,就堅持多久。食堂的飯菜總是熱了冷,冷了再熱,但工作就是這樣,必須先保證工地正常施工,才能考慮吃飯休息。一句話:‘工地第一’。”提起那段經歷,工人王師傅記憶猶新地說,現在任務完成,他終于放下心中的擔子,準備回家了。
歷史的進程有多么波瀾壯闊,它產生的影響就有多么廣泛深遠。這是一條攻堅克難的征途。著力打好安全、質量、進度三大攻堅戰,推進全面品質工程建設,推動安全平安工地發展……一步步艱苦跋涉、披荊斬棘,最終成就了坦途大道。
(圖文 | 公建一公司 楊顯峰、公建四公司 汪永、公建五公司 唐玉金、楚大1標項目部)